品讀三國,回味歷史,歡迎大家右上角關注老莊,每天分享原創文章!
蔡氏父女的悲劇,眾人大多嘆惋他們生不逢時,卻也忽視了,整個社會對他們命運的作用力。蔡邕死於對董卓的嘆息,觸犯了政治正確;蔡文姬與兒子生生分開,進入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卻不敢抱怨,是迫於政治正確。
今天隔著厚重的歷史,我們可以對他們的命運抱以深深的同情。但是在當時,即便再同情他們,也只能以沉默來面對。因為政治正確是個大過一切的命題。我知道你有苦衷,我知道你有難處,我知道表面上的美滿抵不過你暗地裡的眼淚——但那都不重要,因為更多的人,只想看到他們希望得到的結果。你的苦衷算什麼?你必須保持緘默,你必須要懂得「顧全大局」。
蔡文姬深深懂得其中的奧秘,哭號與申辯是沒有用的。所以她面對家庭冷暴力,選擇了忍耐。忍耐為她贏得了最終的轉機,她也終於在政治正確的博弈中,贏得了自己的幸福。
生無可戀的董祀,竟然在自暴自棄之下觸犯了法律。曹操震怒,下令將其處死。蔡文姬聽得了這個消息,甚至顧不上梳妝打扮,披頭散髮、形容憔悴地就來求見曹操。她在大庭廣眾之下曆數自己的苦難,獻上了催人淚下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引得在場眾人無不動容。蔡文姬哭訴著,自己好不容易苦盡甘來,丈夫又要被處刑,這日子沒法過了。她敏銳地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心理:既然曹操能大張旗鼓地把她從匈奴接回來,就一定不忍心當面再毀掉自己的幸福。當然這還不夠,蔡文姬又提出了交換條件:她願意抄錄亡父生前的藏書,來換取丈夫一命。
曹操答應了,眾人也說不出什麼來——這樣一個多才而苦命的女人,誰又忍心讓她再次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呢?更何況,一個地位不算高的董祀、一些舉手之勞的潛規則,就能換來漢末才子蔡邕的幾百上千卷藏書,曹操這筆生意大有可賺。讓董祀繩之以法?那是要多冷酷多狠毒的一顆心,才能做出來的事!
於是董祀被赦免,從此感念蔡文姬的恩情,終於接受了她,收斂了嗜酒風流的毛病,兩人過起了安安穩穩的小日子。蔡文姬用她的智慧、用她的隱忍、用她的才情,換來了後半生的幸福。
在政治正確的框架下,蔡文姬終究沒有讓自己一生在悲慘的輪迴中沉淪下去;但是,蔡邕的生命,又有誰能挽救回來呢?漫漫歷史長河中,又有多少人的聲音,在這樣政治正確的壓力下,被淹沒了呢?韓非子云「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」,一文一武本就是人在世間生存的最重要的技藝,然而在統治者看來,這都遠遠不如「法」和「禁」的威嚴重要;朱子云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,只要「天理」不倒,天理昭彰,那麼人的七情六慾,都要退避三舍。
文人應當是一個施展個性的階層,他們提煉、表達著全人類、全社會對外部世界的感官體驗,本就應該「矯情」;然而文人又是最沒有力量的階層,他們經不起任何的一場風波,在絕對的權力面前,被要求必須向著正確的方向,必須收起他們的「矯情」。文人從沒有為這個社會創造物質財富,但是他們會拓展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,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性格。不讓文人「矯情」,不讓他們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的靈魂深處,只允許他們在政治正確面前搖旗吶喊,那不叫正能量,那隻會讓整個文人階層的個性意識、乃至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徹底萎靡下去。
權威者永遠討厭不同的聲音:不光討厭反對的聲音,更討厭哀怨的聲音。權威者的政治正確,無非是想要自己偷懶、為自己屏蔽負面信息的不負責任、自欺欺人的行為罷了。「政治正確」本就是一個人為的、強制性的概念,即便要存在,也必須能容納不同的聲音。
最後,借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終結:「多研究些問題,少談些主義。」若要讓整個社會走向更光明的遠方,那就讓每個人都可以保留屬於自己的個性空間,讓所有人都可以不再在所謂的「大是大非」面前繼續緘默。
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,最後別忘了點擊關注,與君一起煮酒品三國!
(本文觀點由「老莊說三國」原創發表,圖片來源於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刪除,謝謝!)
老莊說三國:蔡邕和蔡文姬的悲劇,有一個共同點,並非生不逢時
品讀三國,回味歷史,歡迎大家右上角關注老莊,每天分享原創文章!
蔡氏父女的悲劇,眾人大多嘆惋他們生不逢時,卻也忽視了,整個社會對他們命運的作用力。蔡邕死於對董卓的嘆息,觸犯了政治正確;蔡文姬與兒子生生分開,進入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卻不敢抱怨,是迫於政治正確。
今天隔著厚重的歷史,我們可以對他們的命運抱以深深的同情。但是在當時,即便再同情他們,也只能以沉默來面對。因為政治正確是個大過一切的命題。我知道你有苦衷,我知道你有難處,我知道表面上的美滿抵不過你暗地裡的眼淚——但那都不重要,因為更多的人,只想看到他們希望得到的結果。你的苦衷算什麼?你必須保持緘默,你必須要懂得「顧全大局」。
蔡文姬深深懂得其中的奧秘,哭號與申辯是沒有用的。所以她面對家庭冷暴力,選擇了忍耐。忍耐為她贏得了最終的轉機,她也終於在政治正確的博弈中,贏得了自己的幸福。
生無可戀的董祀,竟然在自暴自棄之下觸犯了法律。曹操震怒,下令將其處死。蔡文姬聽得了這個消息,甚至顧不上梳妝打扮,披頭散髮、形容憔悴地就來求見曹操。她在大庭廣眾之下曆數自己的苦難,獻上了催人淚下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引得在場眾人無不動容。蔡文姬哭訴著,自己好不容易苦盡甘來,丈夫又要被處刑,這日子沒法過了。她敏銳地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心理:既然曹操能大張旗鼓地把她從匈奴接回來,就一定不忍心當面再毀掉自己的幸福。當然這還不夠,蔡文姬又提出了交換條件:她願意抄錄亡父生前的藏書,來換取丈夫一命。
曹操答應了,眾人也說不出什麼來——這樣一個多才而苦命的女人,誰又忍心讓她再次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呢?更何況,一個地位不算高的董祀、一些舉手之勞的潛規則,就能換來漢末才子蔡邕的幾百上千卷藏書,曹操這筆生意大有可賺。讓董祀繩之以法?那是要多冷酷多狠毒的一顆心,才能做出來的事!
於是董祀被赦免,從此感念蔡文姬的恩情,終於接受了她,收斂了嗜酒風流的毛病,兩人過起了安安穩穩的小日子。蔡文姬用她的智慧、用她的隱忍、用她的才情,換來了後半生的幸福。
在政治正確的框架下,蔡文姬終究沒有讓自己一生在悲慘的輪迴中沉淪下去;但是,蔡邕的生命,又有誰能挽救回來呢?漫漫歷史長河中,又有多少人的聲音,在這樣政治正確的壓力下,被淹沒了呢?韓非子云「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」,一文一武本就是人在世間生存的最重要的技藝,然而在統治者看來,這都遠遠不如「法」和「禁」的威嚴重要;朱子云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,只要「天理」不倒,天理昭彰,那麼人的七情六慾,都要退避三舍。
文人應當是一個施展個性的階層,他們提煉、表達著全人類、全社會對外部世界的感官體驗,本就應該「矯情」;然而文人又是最沒有力量的階層,他們經不起任何的一場風波,在絕對的權力面前,被要求必須向著正確的方向,必須收起他們的「矯情」。文人從沒有為這個社會創造物質財富,但是他們會拓展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,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性格。不讓文人「矯情」,不讓他們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的靈魂深處,只允許他們在政治正確面前搖旗吶喊,那不叫正能量,那隻會讓整個文人階層的個性意識、乃至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徹底萎靡下去。
權威者永遠討厭不同的聲音:不光討厭反對的聲音,更討厭哀怨的聲音。權威者的政治正確,無非是想要自己偷懶、為自己屏蔽負面信息的不負責任、自欺欺人的行為罷了。「政治正確」本就是一個人為的、強制性的概念,即便要存在,也必須能容納不同的聲音。
最後,借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終結:「多研究些問題,少談些主義。」若要讓整個社會走向更光明的遠方,那就讓每個人都可以保留屬於自己的個性空間,讓所有人都可以不再在所謂的「大是大非」面前繼續緘默。
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,最後別忘了點擊關注,與君一起煮酒品三國!
(本文觀點由「老莊說三國」原創發表,圖片來源於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刪除,謝謝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