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徵人未還。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"這首《出塞》想必大部分人都不陌生,但可惜的是,詩中的龍城飛將一家子,結局卻不太好。
漢初時因匈奴勢大,中土在經歷了秦末動亂後尚未恢復過來,因此總體上對匈奴採取的是妥協態度。直到漢武帝時期,才累積到足夠的反擊資本,大破匈奴,收復失地。可是關於追擊匈奴,人們只知衛青、霍去病,卻不知李廣一家在其中出了多少血汗。
李廣自漢文帝時期就開始抵禦匈奴,因此得到升遷;漢武帝初期,李廣曾率萬騎前往雁門關跟匈奴抗爭,哪怕敵眾我寡,卻還是成功撤回;之後又多次抵禦匈奴,使匈奴畏懼,得了個飛將軍的稱號。公元前119年,漢朝跟匈奴之間爆發了規模最大,戰況最為艱巨的漠北之戰,李廣卻因迷路未趕至戰場,覺得自己愧對將士,憤而自殺。
李廣雖然沒到,但他的兒子李敢卻跟著霍去病一直奮戰在抗擊匈奴的前線,還奪取了匈奴左賢王鼓旗,因表現出色被封為關內侯。結果他死因比他老爸李廣更憋屈,是被自己人,也就是霍去病背後放冷箭給射死的;而因為漢武帝寵信霍去病,竟連個說法都沒給李家人。
李陵將士世家出身,軍事素養遠高於李廣利,肯定不想這麼混日子,就跟漢武帝申請想帶兵主動出擊匈奴。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想給李廣利當下屬,因此以匹馬不足為由,僅讓李陵率5000騎兵出擊匈奴,講白了就是去當誘餌。
不過漢武帝也不想做的太過分,畢竟都是自家下屬,就另派了路博德作為李陵的援軍。路博德才是真正不想做後輩的那個,他一方面給漢武帝上眼藥讓漢武帝立刻派李陵出兵,一方面打定主意,肯定不會去援助李陵,而是在後面撿李陵的戰功。
李陵沒像他爺爺那樣迷路,卻在浚稽山(今蒙古境內)那碰到了匈奴3萬大軍主力。李陵是真的很強了,一方面他5000士兵中還混有女人,一方面路博德遲遲沒有發兵援助,另一方面李陵這邊還有叛徒轉投匈奴,將李陵軍中缺少箭矢之事盡數彙報。
但哪怕碰到這種困境,李陵依舊以少打多,5000人跟匈奴源源不斷趕來支援的數萬人打,最終還幹掉了1萬多敵軍。後來李陵這邊彈盡糧絕,實在沒有逆轉的可能,他為了讓兄弟們獲取一線生機,才假意投了匈奴。
漢朝聽聞李陵投降後,全都是罵他的聲音,漢武帝看唯獨太史令司馬遷沒有表態,就問他如何看待此事。司馬遷明知李陵獲罪已是板上釘釘之事,卻還是仗義執言:"李陵不滿5000士兵,深入匈奴腹地,面對數萬匈奴大軍還能搏殺萬人,雖敗猶榮,他哪怕投降也肯定還在想著報效祖國。"
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此言有貶低李廣利,為李陵開脫的嫌疑,便將他拖下去施以腐刑,司馬遷是真的慘。直到後來漢武帝漸漸明白了此事的確非李陵之罪,才就派公孫敖跑去接李陵。
沒想到公孫敖回來後卻對漢武帝說,李陵不但不願回來,還在為匈奴練兵。
漢武帝再一次受到挑撥,將李陵的母親、妻子、兄弟等三族之內盡數誅殺,李陵悲痛欲絕,卻還是強忍著悲哀向使者解釋,練兵的那是李緒,並非自己;甚至李陵因不滿李緒身為漢人卻幫匈奴練兵,偷偷將其刺殺。
漢宣帝時期,大司馬霍光權傾朝野,他之前一直跟李陵交好,就特地派人來接李陵回國。一方面是因為愧疚,另一方面則是肯定李陵的實力。但李陵實在被漢武帝給弄怕了,想他們李家皆為漢朝鞠躬盡瘁,卻只得了個滿門盡滅的下場。因此哪怕他不願幫匈奴對付漢朝,卻也不肯再回到故土。
公元前74年,李陵病逝在匈奴王庭,至死不肯歸國。
李陵跟漢武帝之間,更多還是被誤會所誤,所以說有色眼鏡要不得。
將領投敵至死不肯歸國,為何國內眾人卻紛紛為其喊冤?
"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徵人未還。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"這首《出塞》想必大部分人都不陌生,但可惜的是,詩中的龍城飛將一家子,結局卻不太好。
漢初時因匈奴勢大,中土在經歷了秦末動亂後尚未恢復過來,因此總體上對匈奴採取的是妥協態度。直到漢武帝時期,才累積到足夠的反擊資本,大破匈奴,收復失地。可是關於追擊匈奴,人們只知衛青、霍去病,卻不知李廣一家在其中出了多少血汗。
李廣自漢文帝時期就開始抵禦匈奴,因此得到升遷;漢武帝初期,李廣曾率萬騎前往雁門關跟匈奴抗爭,哪怕敵眾我寡,卻還是成功撤回;之後又多次抵禦匈奴,使匈奴畏懼,得了個飛將軍的稱號。公元前119年,漢朝跟匈奴之間爆發了規模最大,戰況最為艱巨的漠北之戰,李廣卻因迷路未趕至戰場,覺得自己愧對將士,憤而自殺。
李廣雖然沒到,但他的兒子李敢卻跟著霍去病一直奮戰在抗擊匈奴的前線,還奪取了匈奴左賢王鼓旗,因表現出色被封為關內侯。結果他死因比他老爸李廣更憋屈,是被自己人,也就是霍去病背後放冷箭給射死的;而因為漢武帝寵信霍去病,竟連個說法都沒給李家人。
李陵將士世家出身,軍事素養遠高於李廣利,肯定不想這麼混日子,就跟漢武帝申請想帶兵主動出擊匈奴。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想給李廣利當下屬,因此以匹馬不足為由,僅讓李陵率5000騎兵出擊匈奴,講白了就是去當誘餌。
不過漢武帝也不想做的太過分,畢竟都是自家下屬,就另派了路博德作為李陵的援軍。路博德才是真正不想做後輩的那個,他一方面給漢武帝上眼藥讓漢武帝立刻派李陵出兵,一方面打定主意,肯定不會去援助李陵,而是在後面撿李陵的戰功。
李陵沒像他爺爺那樣迷路,卻在浚稽山(今蒙古境內)那碰到了匈奴3萬大軍主力。李陵是真的很強了,一方面他5000士兵中還混有女人,一方面路博德遲遲沒有發兵援助,另一方面李陵這邊還有叛徒轉投匈奴,將李陵軍中缺少箭矢之事盡數彙報。
但哪怕碰到這種困境,李陵依舊以少打多,5000人跟匈奴源源不斷趕來支援的數萬人打,最終還幹掉了1萬多敵軍。後來李陵這邊彈盡糧絕,實在沒有逆轉的可能,他為了讓兄弟們獲取一線生機,才假意投了匈奴。
漢朝聽聞李陵投降後,全都是罵他的聲音,漢武帝看唯獨太史令司馬遷沒有表態,就問他如何看待此事。司馬遷明知李陵獲罪已是板上釘釘之事,卻還是仗義執言:"李陵不滿5000士兵,深入匈奴腹地,面對數萬匈奴大軍還能搏殺萬人,雖敗猶榮,他哪怕投降也肯定還在想著報效祖國。"
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此言有貶低李廣利,為李陵開脫的嫌疑,便將他拖下去施以腐刑,司馬遷是真的慘。直到後來漢武帝漸漸明白了此事的確非李陵之罪,才就派公孫敖跑去接李陵。
沒想到公孫敖回來後卻對漢武帝說,李陵不但不願回來,還在為匈奴練兵。
漢武帝再一次受到挑撥,將李陵的母親、妻子、兄弟等三族之內盡數誅殺,李陵悲痛欲絕,卻還是強忍著悲哀向使者解釋,練兵的那是李緒,並非自己;甚至李陵因不滿李緒身為漢人卻幫匈奴練兵,偷偷將其刺殺。
漢宣帝時期,大司馬霍光權傾朝野,他之前一直跟李陵交好,就特地派人來接李陵回國。一方面是因為愧疚,另一方面則是肯定李陵的實力。但李陵實在被漢武帝給弄怕了,想他們李家皆為漢朝鞠躬盡瘁,卻只得了個滿門盡滅的下場。因此哪怕他不願幫匈奴對付漢朝,卻也不肯再回到故土。
公元前74年,李陵病逝在匈奴王庭,至死不肯歸國。
李陵跟漢武帝之間,更多還是被誤會所誤,所以說有色眼鏡要不得。